
你準備的防災包,能防水嗎?
Aug 05. 2025
避難包新標配:bagrun防水背包的關鍵角色
在台灣,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無論是都市還是山區都受到影響。
從台南、高雄到雙北市區,動不動就因強降雨導致路面積水、地下室進水、交通癱瘓;
而在山區像是南投、嘉義、宜蘭,常見的是土石流、邊坡崩塌,甚至瞬間道路中斷,居民被迫撤離。
這樣的情況,早就不是「偶爾遇到」的程度,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人家裡有準備避難包,但你有想過如果水淹進來,你的包包還派得上用場嗎?
防災包什麼人需要?
有危機意識的人!
說真的,現在的天氣變化這麼大,根本不是只有上山下海、玩戶外的人才需要防水避難包。
以下這些族群,其實更該有一顆屬於自己的防水防災包,而且不能只是「有就好」,還要真的能用、能救。
長輩|藥品、健保卡、緊急聯絡資訊一旦泡水,後果可能是送醫困難、失去聯絡、醫療中斷,對慢性病患者來說更是危險。
有小孩的家庭|奶粉、衣物、濕紙巾變濕等於全軍覆沒,小孩可能會大哭失控、無法安撫、影響全家移動與情緒穩定。
租屋族|行李不多,能帶走的就是那一包。若沒準備好,證件報銷、手機沒電又失聯,等於什麼都沒了,孤立無援。
通勤族|下雨天也要出門,機車後座多一包防水包,臨時變身避難包。否則淹水當下還在路上,完全無法應對突發情況。
🌍 國際趨勢也證明:防水包=災害現場的關鍵角色
根據國際市調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與 Allied Market Research 的分析,防水袋(Dry Bag)市場每年成長超過6%,不再只是給戶外玩家的裝備,而是被各國政府與災害應變組織納入基本防災物資之一。
在一些水災頻繁的國家,如巴基斯坦、印尼、越南,防水包早就不只是「收納用」它被當作漂流包(Floating Emergency Bag),放在社區避難中心、家戶門口或NGO緊急備品中。
報導指出:「漂流包被設計成能隨水漂浮、不進水,即使人在水中也能背著走,裡面裝的就是一個家庭最基本的存活工具。」《DryBag_Global_Trends_Report》
當我們在台灣還在想「防災包是不是太誇張」,國外早就把防水袋升級成災害現場的實際逃生工具。
一顆能漂、能背、能封水的背包,不只是裝物品它就是一種生存載體。
防災包不是只要有一個,是要有「主包+副包」的分工概念
很多人會說:「我家有準備防災包啦!」
但實際上,真正能在災難中派上用場的避難裝備,不是一包扛全部,而是主包+副包的分工組合。
想像一下,一家四口只有一個人揹著所有物資逃難,沒走幾百公尺就累癱;
要找東西時,什麼都混在一起,要找手機、藥品、奶粉,翻半天還找不到。
所以建議這樣分工:
主包|裝主要物資(如bagrun具有Molle系統的背包)
例如食物、水、大件衣物等,通常由體力較好的人揹負,是主力裝備。
副包|裝重要或怕濕的物品(如bagrun的虎斑迷彩防水包、潮流迷彩防水後背包)
像是證件、現金、處方藥、備用手機、行動電源、小孩用品等,這些關鍵物品一泡水就報銷,必須另行收納、加強保護。
這種分工有幾個實際好處:
1. 行動更靈活:每人分擔,走得遠也快。
2. 找東西不慌張:清楚知道每包裝什麼,秒找到。
3. 降低風險集中:萬一主包不見,副包至少救命的還在。
可收捲、好收納、隨時外掛的超彈性機能
bagrun 防水包沒裝東西時,可以整顆捲起來,變成一根棒狀,非常小巧、完全不占空間。
你可以放在家中抽屜、車廂,甚至直接收在主背包內。
如果你的主包有 Molle 系統或掛環,這顆防水包也能直接外掛在背包外側,
不用拆、不占主空間、臨時要用一秒就能拿到。
在災害發生時,這種設計會大大提升你的反應效率與行動力:
- 不用硬塞進主包
- 不怕佔空間
- 馬上取用、快速移動、有效分工
給你的建議
不管你是哪一種身分、哪一種家庭,災難永遠是「來不及準備的事」。
但現在你知道了:防水包不是備品,而是防災思維的關鍵升級。
立即準備好你家專屬的「主包+防水副包」組合,
bagrun 防水背包,是你生活與防災之間的完美橋樑。
https://bagru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