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九成家庭未準備防災包!地震、戰爭、颱風突襲 72 小時生存全攻略 | bagrun 機能背包

超過九成家庭未準備防災包!地震、戰爭、颱風突襲 72 小時生存全攻略

 

防災背包 72 小時全攻略:防災包必備物資、擺放建議與家庭準備指南

萬一深夜地震來襲,你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嗎?

防災背包,可能是你唯一能在 60 秒內抓著就逃的生存機會。

這篇文章,帶你一步步了解為什麼台灣人必須準備 72 小時防災包,以及怎麼正確準備、怎麼擺放,幫助你和家人多一份安全。

 

一、台灣人為什麼一定要準備 72 小時防災背包?

高風險環境: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颱風年年報到,災害隨時可能發生。

921 的教訓:短短 90 秒,奪走 2,415 條生命,搜救黃金期僅有 72 小時。

全球共識:歐盟、加拿大、澳洲、美國等官方指南皆建議「72 小時防災包」作為基本標準。

地緣政治風險:近年烏俄戰爭等國際局勢提醒我們,現代社會除了天災,也須面對人為戰爭、區域衝突等突發風險,防災包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提早準備防災背包=提高生存率。災害發生時,臨時準備往往來不及。

 

二、72 小時防災觀念的科學依據

支撐論點 說   明 主要來源
生理極限 無水只能撐約 3 天;建議每人每日 1 加侖水 FEMA、Ready.gov
救援黃金期 72 小時後,搜救存活率大幅下降 UN OCHA
後勤動員 大規模物資通常需 2–3 天才能到位 FEMA、NSW SES
國際人道標準 國際紅十字會與 Sphere Handbook 採用 3 日基本套件 Red Cross、Sphere

 

 

三、防災背包必備物資(跨國官方建議)

 

分 類 建議物資 官方來源
飲 水 每人每日 1 加侖 Ready.gov
食 物 乾糧、罐頭、能量棒、開罐器 Red Cross
照明/通訊 手搖收音機、手電筒、行動電源 Ready.gov
醫護用品 急救包、處方藥、個人藥品 Red Cross
工 具 多功能瑞士刀、工具鉗 Red Cross
防護用品 口罩、塑膠布、膠帶、保暖毯 CDC
衛生用品 濕紙巾、垃圾袋、肥皂、消毒液 CDC
文件與現金 證件影本、保險資料、現金 Ready.gov
特殊族群需求 嬰兒用品、寵物糧、助行器材 加拿大公共安全部
求生輔助 口哨、火種、地圖、指南針 Get Ready QLD

備註:紅十字會建議準備心靈慰藉物品;FEMA 建議每半年檢查防災包內容。

 

 

四、防災背包應該放哪裡?三大建議地點

地 點 目 的 小提醒
玄關或床邊 深夜地震、颱風來襲時可快速取用 可額外放一個輕便急難包
公司或通勤背包 交通中斷時可自救 3 天 定期檢查食品、藥品效期
車上 行駛途中遇災可立即使用 建議使用耐熱、防潮收納袋

 

五、家庭分散式打包,降低風險

● 成人各自背一包,兒童背輕便小包。

● 水、食物、醫療用品分散打包,避免單一背包遺失。

● 背包重量建議不超過體重 15%。

 

六、防災背包選擇重點(選購指南請參考延伸文章)

✅ 容量 10–35 公升,剛好裝下 3 天物資

✅ 防水布料,內外分層清晰

✅ 背負舒適,有胸扣、腰扣

✅ 夜間反光,方便搜救

 

 

七、常見疑問 FAQ

 

Q1:防災背包該放哪裡?

A1:建議玄關或床邊,並在公司、車上預備分散背包


Q2:防災背包多久檢查一次?

A2: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食品、電池、藥品效期


Q3:登山包可以取代防災背包嗎?

A3:登山包部分功能適用,但缺少快速取物、防水、反光、分層等防災設計


Q4:一個家庭只準備一個防災包夠嗎?

A4:不夠,建議家庭成員每人準備一個防災背包,並分散水、食物、醫護用品,降低單一背包遺失的風險


Q5:MOLLE 模組化系統的戰術背包適合做防災包嗎?

A5是,MOLLE 系統可擴充收納空間,且適合快速取物,提升防災背包的彈性與實用性


Q6:防災背包該包含哪些緊急聯絡資訊?

A6:建議備妥紙本緊急聯絡人、家庭成員通訊方式、醫療資訊、保險資料影本,以防通訊設備失效


Q7:公司、學校是否也需要準備防災背包?

A7:建議每位員工與學生在公司或學校放置一個簡易防災背包,以應對交通中斷或長時間滯留的突發狀況


 

八、各國防災用語快速比較

國家/地區 官方用語
美 國 72-hour emergency kit
加拿大 Emergency kit / Go-Bag
澳 洲 Grab-and-Go bag / Bug-Out Bag
台 灣 防災背包 / 防災包 / 避難背包

 

 

 

 

準備防災背包,現在就開始!

台灣保險滲透率全球第一,但根據我們 bagrun 官方自行民調結果,僅有一成的民眾已備有防災背包,超過九成家庭尚未完整準備。

地震、颱風、甚至地緣風險隨時可能發生,防災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給家人最實際的守護。

 


【資料來源】

FEMA (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

Ready.gov (美國官方防災指南網站)

UN OCHA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

NSW SES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國家緊急服務)

Red Cross (紅十字會)

Sphere Handbook (人道救援最低標準手冊)

CDC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加拿大公共安全部 (Public Safety Canada)

Get Ready Queensland (澳洲昆士蘭防災網站)